top of page

​桃竹苗區客庄村史第三期徵集暨撰寫輔導計畫
數位典藏後設資料講座

數位典藏後設資料講座 圓滿落幕 

        本計畫於 6 月 19 日舉辦「#數位典藏後設資料講座」,邀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顏上晴教授與村史第一期數典作者代表廖炫欽講師進行專題分享,聚焦於數位典藏實務中後設資料欄位的內容詮釋,協助三期作者掌握撰寫策略與技術標準。

        廖炫欽講師以親身參與村史典藏建檔的實務經驗為基礎,從「訪談—拍攝—記錄—詮釋」的工作鏈出發,詳細說明了物件拍攝前的前置思考、場地與光源調整、背景布設與色卡運用等技術環節,同時強調透過與所有權人對話挖掘物件背後的歷史記憶與集體經驗,是確保詮釋深度與脈絡完整性的關鍵。

他亦透過三件具代表性的案例,具體呈現欄位填寫過程中的判斷與處理策略,對許多初次執行數位建檔的作者提供極具參考價值的範例學習。

        顏上晴教授則延續廖講師的案例,進行系統性的講評與補充指導,並明確指出「名稱」、「描述」、「年代」三大欄位為後設資料撰寫的基礎核心。

        📝顏教授建議:

  • 名稱 應優先採用物件本身具體標示,輔以描述性詞語界定主題;

  • 描述 建議分段書寫,首段須如實描繪物件外觀、材質與用途,第二段再論述其文化脈絡與歷史意義;

  • 年代 則以「可查證為原則,合理推定為補充」,避免空白亦避免誤判。

        顏教授亦提醒:不同作者對物件命名與分類方式可能略有差異,但應掌握標準化與邏輯一致性,並透過精確書寫反映物件之文化價值與知識內涵。

        本次講座有助於統一後設資料之撰寫準則,並深化與地方記憶、文化詮釋間的對話關係。團隊感謝兩位講者的豐富分享與扎實建議,後將持續協助各位作者完善各筆數位典藏資料,持續精進在地知識體系之建構品質。

活動照片.JPG
6aacf4c6-f924-4b1a-90c0-0a812a94079e.jpg

俞龍通計畫主持人總結顏上晴教授提醒之重點

廖炫欽講師解說數位化方法

​指導單位:

客家委員會

客家委員會logo.png

​主辦單位:

客家委員會
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執行單位:

國立聯合大學

622355296.png

聯絡我們:

Facebook:客庄村史FB社團

Email: hakkavillage3@gmail.com

​電話:037-382626(俞龍通教授)

            037-382633(專案管理師)

​            037-985558#308(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bottom of page